近日,我校东校区图书馆六楼会议室气氛热烈。中文系1994届校友、桐乡市作家协会主席陆岸(本名陆卫强)以“浅谈当代诗歌欣赏与写作的三重坚守——从百年新诗流变到个体创作突围”为题,为人文学院师生、远方诗社成员及图书馆工作人员带来一场兼具学术深度与实践指导的诗歌专题讲座。人文学院院长潘明福、校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宣玉梅及中文系部分教师参与活动。
讲座围绕三重坚守展开,层层递进传递诗歌创作真谛。第一重流变之思,陆岸系统梳理中国新诗百年发展脉络,从探索期到多元时代的代表性诗人与经典作品娓娓道来。特别解读学院派与民间派两大当代诗歌流派的创作特征,以陈先发诗歌的抒情思辨融合、雷平阳作品的乡土哲思平衡为例,提出打破流派壁垒、走兼容并包之路的创作主张。第二重创作之道,结合自身数十年写作经验,陆岸分享三大核心方法论:一是坚守诗言志,以顾城《一代人》与个人作品《参观屠宰场》为例,阐释如何从日常生活中捕捉诗意内核;二是锤炼诗语言,借庞德《在地铁站》说明语言凝炼性、准确性、陌生化与音乐性的重要性;三是洞察时代性,强调以历史纵深、社会批判、生活锐度等独特视角观照现实。他总结:高质量鉴赏是创作根基,破除流派边界、开阔眼界、包容诗心,方能成就思想为骨、语言为肉、时代为血的好诗。第三重薪火之传,在互动环节中,陆岸针对学生在新诗创作、文学写作中遇到的困惑逐一解答,以鲜活案例与诚恳建议为青年学子指点迷津。
讲座开场前特别举行图书捐赠仪式。陆岸向校图书馆捐赠个人诗集《煮水的黄昏》《踏入同一条河流》,宣玉梅书记代表图书馆接受捐赠并颁发收藏证书。本次讲座以专业的学术视野、生动的创作案例与真挚的校友情怀,为师生打开了诗歌鉴赏与创作的多维窗口。正如听众反馈:既有历史脉络的梳理,又有创作技巧的点拨,更有对时代责任的思考,是一场“有高度、有温度、有深度”的诗歌盛宴。
【校友名片】
陆岸,1974年生于浙江桐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桐乡市作家协会主席,诗歌自媒体“一见之地”创办者/主编。曾参加《诗刊》社第十六届青春回眸诗会,作品发表于《人民文学》《诗刊》《十月》等权威刊物,入选《天天诗历》《中国诗歌年度精选》等数十种年度选本。1992年就读于我校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