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人文学院举办“新闻专业人才培养专家座谈暨实习基地建设会议”,长兴传媒集团总编辑王晓伟,安吉县融媒体中心党委书记施月素,湖州市新闻传媒中心党委委员、总工程师吴继任,湖州市新闻传媒中心全媒体研究室主任王健四位业界专家受邀出席,人文学院院长潘明福、党委书记程龙、传播系主任王莉、专业负责人常凌翀及骨干教师共商新闻学科建设大计,围绕“技术赋能、实践育人、在地融合”三大主题展开深度研讨。
学科根基:立足历史传承,锚定融合育人
会议伊始,人文学院传播系主任王莉系统梳理专业发展历程。自创办以来,新闻学专业始终秉承“明体达用”的校训,依托湖州地域文化特色,逐步构建起“新闻采编+数字传播+文化创意”的课程体系,为地方持续输送传媒人才。
人文学院院长潘明福在致辞中强调:“作为本学院的重要学科,我们肩负着为地方融媒体建设育才的重任。学院始终坚持新兴的教育理念,未来将重点推进三方面工作:一是强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筑牢学生政治根基;二是深化‘技术+人文’交叉培养,增设人工智能应用、舆情研判等课程模块;三是拓展校企合作深度,推动实习实践贯穿培养全程,实现‘学界与业界零距离’。”
行业把脉:技术缺口与能力重塑
长兴传媒集团总编辑王晓伟结合多年一线经验,直指行业人才短板:“当前最紧缺三类人才——能研发新媒体技术的工程师、会运用AI工具优化内容生产的策划者、懂动态数据分析的运营者。”他特别强调深度调研能力的重要性:“建议学院借鉴浙江卫视新闻团队长期扎根基层的‘蹲点式’工作模式,培养学生沉下心、扎下去的职业精神。此外,讲好湖州地方文化、水乡故事,也是在地化传播的重要课题。”
安吉县融媒体中心党委书记施月素从县域媒体实践出发,提出安吉“小而美”的本土化故事,致力打造“安吉小红书”垂直运营思路:“我们投入大量资源打造‘安吉小红书矩阵’,通过文旅、生态等垂直领域内容,实现县域品牌精准传播。”她建议学生加强两方面的能力:“一是掌握AI工具提升内容生产效率,二是强化党性教育和基层视野。技术可以培训,但政治敏感性和社会责任感必须从校园抓起。”
实践破局:校企协同,在地化实践网络构建
针对学生实操能力短板,湖州市新闻传媒中心总工程师吴继任提出量化建议:“建议将本科阶段的实践时长从现有6个月延长至12个月,分‘基础认知-跟岗学习-独立操作’三阶段推进。”他强调:“学生需锤炼‘听党话、说人话、会说话’的核心能力——坚守政治立场、贴近群众表达、掌握全媒体技巧。”
全媒体研究室主任王健则聚焦校企合作模式创新,提出以项目制带动学生参与从策划到传播的全流程。会议还达成多项合作意向:长兴传媒集团表示将开发“本土文化IP共创计划”,由资深记者带队指导采写;安吉县融媒体中心承诺提供更多实践学习岗位;湖州市新闻传媒中心也愿意吸纳学生参与技术传播、政务、商务运营等项目。
课程革命:AI工具与价值底线
面对技术冲击,课程体系改革成为焦点。王健强调“技术伦理”教育:“课程中需增加AIGC工具应用模块,但必须同步强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流量算法不能取代内容质量,更不可动摇新闻真实性底线。”吴继任从技术融合角度补充:“建议与信息工程学院共建‘智能传播联合实验室’,开设有关《数据新闻》《大模型与内容生产》等跨学科课程,帮助文科生突破技术恐惧。”
在专家发言后的交流环节,人文学院教授常凌翀代表教师团队回应:“业界的真知灼见为我们指明了教改方向。新闻教育必须打破‘重理论轻实践’的惯性,构建动态教学体系。”
人文学院党委书记程龙总结时明确改革路径:“新闻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坚持守正创新,与时俱进。未来重点推进三方面工作:一是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融入所有专业课程,建设特色课程;二是构建‘AI+新闻’课程群,新增数据新闻等有关课程;三是贯通实践培养链条,推动实习实训覆盖本科全周期,实现‘入学即入行、毕业即上手’。”
这场汇聚业界精英与学界经验的对话,为智能时代的新闻教育提供了破题思路:唯有坚守“内容为本、在地为根”的初心,构建“技术赋能而不盲从、实践贯穿而不割裂”的培养体系,才能培育出兼具政治定力、技术能力与人文情怀的新时代新闻人。正如会议共识所言:“卓越的新闻工作者,既要学会使用新技术工具,也要能在田间触摸时代脉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