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历来是文学研究中一个敏感而又深刻的话题。文学是人学,而任何人都是特定社会时代的产物,无论是创作主体还是客体,不免带上政治的烙印。那么,文学与政治究竟是怎样的关系?从上世纪四十年代到今天,学界有各种研究视角和观点,有文学为“工农兵服务”的“工具论”;有文学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服务论”,也有持文学与政治无关的“审美独立论”。基于这样的研究背景,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刘锋杰教授于10月20日上午为我院教师作了《文学与政治的关系》的专题讲座。

讲座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刘锋杰教授从自己目前正在研究的课题“文学政治学的创构”出发,基于“文学与政治的关系”的基本命题,联系20世纪中国文学与政治的论争与文学与政治学的历史形态,提出了“文学正义”的学术概念。第二部分是对下一步研究的设想。刘教授以大胆地怀疑精神和挑战姿态,以问题意识切入,对“文学为政治服务”的文艺思想进行全新的解析,他认为,文学反映政治有自己独特的艺术形态,政治学中的基本元素,如政治理想、政治制度、政治背景、政治人物、政治事件和政治斗争,反映在文学中必须是活生生的感性材料,是文学形象、文学细节、文学意象和文学修辞。因此,政治如何达到文学,或者文学如何跨入政治都需要一个“透明的中介”,这个中介物就是“想象”。刘教授的“文学想象政治”观为我院教师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他的严谨、踏实和谦和的学术研究精神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
此前一天晚上,刘教授还为我院学生作了一场别开生面、生动有趣的学术讲座《温暖的张爱玲》。刘教授从“作家应该是最具同情心的人”视角切入,认为作家应该是敞开心扉来接受外来故事与人物的。一个毫无同情心的作家,根本不配作家,或者根本做不好作家。在讲座中刘教授以《张爱玲私语录》为研究文本,从“初看张爱玲”、“关于友谊”、“关于人生与创作”、“邝文美眼中的张爱玲”、“应把握作家生命的深层特性”等15个方面展开了分析,阐明张爱玲其实是一位温暖的作家。刘教授的讲座引起了我院学生的强烈共鸣,阵阵掌声把全场的气氛推向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