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晚,南京大学美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赵宪章教授作客我校胡瑗大讲堂,在西校区7-303报告厅为全校师生带来一场题为“文学图像论——面向图像时代的文学理论”的学术报告。
赵教授因应当前“娱乐至死”的图像时代文学所遭遇的符号危机,强调文学理论及其研究在此潮流中应当进行严谨认真的学术探讨,以担负义不容辞的人文责任。赵教授目前正致力于文学与图像关系研究这一新领域的研究,在讲座中,赵教授就“文学图像论”的提出与理据、语图关系史及其分期、语图符号的互仿与指称、语图漩涡与原型的生成(以莎乐美为例)和语图批评方法(以鲁迅为例)等五个方面的问题与我校师友进行了交流与探讨。
赵教授以其近期正在整理细化的中国语图关系史作为文学图像论的纵向经线,认为文字出现之前语图一体,人们的交流主要是声传交流,以图言说;文字出现之后,从先秦到隋唐“以字言说”取代“以图言说”,“语图分体”成为“文本时代”语图关系的基本体态,语符与图符的关系表现为以图像模仿语言为主的“语图互仿”。宋元之后,“宋型文化”渐趋稳定,出现了以“纸印文本”为主要载体的“语图合体”和“语图互文”。在横向纬度上,赵教授考察文学史和艺术史后指出,在语图互仿的效果上,图像模仿语言是“顺势”,语言模仿图像则是 “逆势”。在符号指称功能上,语图符号的“实指”和“虚指”决定了其共享同一文本时的“强势”和“弱势”。在理论出发点上,赵教授以大量生动鲜活的实例重点分析了语言符号实指性和图像符号隐喻性的区别。
赵教授以“莎乐美”画题的历史变化为例解说语图漩涡的形成,并指出艺术的“重复”功能使很多人类精神的原型在语图互仿中生成。最后,在方法论的层面上,赵教授以鲁迅小说注重色彩描绘的现象为例,探讨了鲁迅小说的语象色调与小说家本人所钟爱的版画图像之间的统觉共享关系,初步施用并展示了作为文学图像关系研究之集中概括的“语-图”批评方法。
在讲座的答问环节,赵教授还与提问的学生深入探讨了“宋型文化”、题画诗和诗意画的语图关系、图像终结等问题,对同学们的提问做出深入浅出的解答。赵教授清晰的思路、缜密的逻辑和昂扬的激情给与会的听众留下了深刻印象。接受本台采访的部分师生表示,此次讲座旁征博引、实例丰富,让人受益非浅,赵教授所展现的严谨治学、缜密求证、开合自如的大家风范对自己今后的学习和研究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据悉,在讲座之前,11月10日下午,赵宪章教授应文学院之邀在13-302会议室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教师座谈,参加此次座谈的不仅有来自文学院的部分教师,而且还有外语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等兄弟学院和湖州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代表。
座谈会上,赵教授首先介绍了由其主持的南京大学教改新课“新生研讨课”的运作情况和所取得的成绩。认为大学的文学教育应尽快将新生从被动状态导向主动创造的大学生应有素质。随后,赵教授与在座的中青年教师交流了自己的学术历程和从事文学与图像关系研究的缘由和基础。赵教授特别指出,在其三十余年的学术研究生涯中,研究对象的每次升级都出于前期研究的严谨笃实和敏于反思。文学理论研究既要有勇于挑战难题的信心,也要有不为流俗所动的定力。最后,赵教授就课题申报、文学价值与功能、语图关系等问题回答了与会教师们的提问。赵教授还与教师们就一些共同关心的教改难点问题和研究热点问题相互交换了意见。
附:赵宪章教授,南京大学美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会专家,《文学与图像》主编,《中国文学图像关系史》总主编。曾任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文系主任、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及文艺理论组组长。曾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特等奖、江苏省政府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等,2013年获南京大学首届人文研究贡献奖。
(文学院 吕鐄)